现在打开微信,通讯录里躺着几百号人,有亲戚、同事、老同学,还有加了又不咋联系的“网友”,碰上那些让你膈应的消息、刷到烦的朋友圈,不少人第一反应是“能不能把这人‘挡住’?”微信里的“block”相关功能,其实藏着好几种操作逻辑,普通人用对了能守住社交边界,用错了可能闹误会,今天就把“微信block”这点事儿拆明白,从功能到场景,再到避坑技巧,一次说透。
微信里“block”相关功能有哪些?对应啥场景?
微信没直接叫“block”的按钮,但「限制互动权限」的功能一堆,不同操作对应不同社交需求:
▎1. 朋友圈权限:“不让他看”vs“不看他”
“不看他”是给自己眼不见为净——对方发的朋友圈、视频号动态,你刷不到,对方也不知道你设置了;“不让他看”是把自己的朋友圈对这人藏起来,对方点你头像进朋友圈,只能看到一条横线。
场景举例:前同事总在朋友圈阴阳怪气公司,你看了闹心,选“不看他”;自己发创业心得想屏蔽家人(怕唠叨),就设“不让他看”。
▎2. 消息免打扰
打开聊天框右上角「消息免打扰」,对方发消息时,你手机不会响铃/震动,但消息会躺进聊天列表,适合“暂时不想被打扰,但以后可能要翻记录”的情况。
场景举例:行业交流群总发广告,关了免打扰,哪天想找资源再点开;前任微信没删,开免打扰避免看到消息触景伤情。
▎3. 加入黑名单(拉黑)
这是最“彻底”的block——对方发消息会显示「对方拒收」,看不到你朋友圈(哪怕你没屏蔽),你也收不到他任何消息,搜索微信号都难找到(除非你主动移出黑名单)。
场景举例:遇到诈骗分子、死缠烂打的追求者,直接拉黑;和朋友彻底闹掰,不想再有交集。
▎4. 群聊设置:“消息免打扰+折叠群聊”
群太多时,把不重要的群设为免打扰,再折叠进「折叠的群聊」里,相当于“批量block群消息干扰”,适合工作群、团购群这类“偶尔有用但天天刷屏”的群。
什么情况下普通人会考虑用block功能?
不是非得上纲上线“拉黑仇人”,日常社交里这些小事,都可能让你想“挡一挡”:
▎1. 守护社交边界:“别老越界打扰我”
同事总在非工作时间发“在吗?帮我改个方案”,邻居天天让你帮忙砍价、投票…这些“轻骚扰”不算恶意,但膈应人,开消息免打扰、设朋友圈权限,既能减少干扰,又不用撕破脸。
▎2. 躲“情绪炸弹”:“看他动态我焦虑”
有朋友创业后天天晒豪车豪宅,你还在还房贷;前任朋友圈全是新对象照片…这类“对比型焦虑源”,设“不看他”能让自己心态稳点,毕竟朋友圈是给自己看的,不是给别人演的。
▎3. 防骚扰/诈骗:“离我远点!”
加了微商后,对方一天发20条广告;陌生人加你说“投资理财”;甚至前任分手了还天天夺命连环call…这种情况,拉黑+举报是最直接的保护。
▎4. 清理“僵尸社交”:“这人谁啊?”
几年前参加活动加的人,从没聊过天,朋友圈也全是广告;小学同学群里只剩抢红包和吵架…给这些“无效社交”设权限,微信界面都清爽不少。
不同block操作后,双方的状态有啥变化?别用错了!
很多人误操作后尴尬到脚趾抠地,比如把客户拉黑,第二天要对接工作…先搞清楚每种操作的“后果”:
▎1. 朋友圈“不看他”/“不让他看”:单向隐形
你“不看他”:他发的朋友圈你刷不到,但他能正常看你朋友圈(除非你同时设“不让他看”);你“不让他看”:他点你朋友圈是空白,但他发的内容你还能刷到(除非你也设“不看他”)。双方都不会收到系统提示,属于“悄悄调整”。
▎2. 消息免打扰:安静但还在
对方发消息时,你的微信不提醒,但打开聊天框能看到新消息;对方那边显示“已发送”,完全不知道你开了免打扰,适合“暂时冷处理,以后可能恢复”的关系。
▎3. 拉黑:双向断绝
对方发消息→显示「对方拒收」;他看你朋友圈→一片空白(不管你之前设没设权限);你俩的聊天记录还在,但你收不到他新消息。他能通过“添加好友”给你发验证消息,相当于“你把门关死,但他能拍门”,要是想彻底消失,拉黑后最好再删除好友(删除后他搜你微信号都搜不到)。
▎4. 群聊折叠:群还在,只是“藏起来”
群消息不会在聊天列表顶置,新消息也不提醒,但群里有人@你、发红包时,还是会跳出提示(除非你同时开群消息免打扰),相当于“把群从客厅挪到储物间,偶尔还得开门拿东西”。
用block功能要注意啥?别踩这些“隐形坑”
功能是工具,但用错了可能给自己埋雷,这些细节要留心:
▎1. 别搞“一刀切”:先分清“暂时”和“永久”
和朋友吵架了,别急着拉黑——设消息免打扰+朋友圈不看他,冷静几天再决定;但遇到诈骗,果断拉黑没商量。“暂时隔离”和“永久断绝”选对操作,省得后悔。
▎2. 职场/熟人社交:留条“后路”
前领导、合作客户,哪怕关系一般,别轻易拉黑,可以设朋友圈“不让他看”+消息免打扰,既减少干扰,以后需要帮忙时还能开口(要是拉黑了,再加回来特尴尬)。
▎3. 警惕“误操作”:检查再确认
拉黑界面有个「加入黑名单」按钮,点之前停一秒:“这人真的以后不想联系了?” 尤其是微信群里,误点“移出群聊”(自己是群主时),第二天群成员集体来问你“咋把我踢了”…操作前多瞅一眼。
▎4. 接受“被block”的可能
你用block功能管理社交,别人也可能对你用,看到朋友朋友圈对自己显示横线,别玻璃心——大家都在找舒服的社交距离,不是针对你。
和其他社交平台的“block”比,微信为啥这么“纠结”?
刷抖音、微博时,拉黑一个人就是“彻底消失”,但微信不一样,因为它是「强熟人社交」工具——你拉黑的可能是亲戚、前同事、发小,关系盘根错节,所以功能设计得很“细腻”:
▎1. 权限分层:朋友圈、聊天、支付分开管
微信支付、视频号、小程序这些功能,和社交深度绑定,比如拉黑后,对方没法给你转账,但之前的转账记录还在;抖音拉黑后,对方连你主页都进不去,完全是“平行世界”,微信得考虑“熟人偶尔还要交易/互动”的情况,所以权限拆得细。
▎2. “面子”优先:操作越隐蔽越好
微博拉黑会给对方发系统提示(虽然现在可以隐藏),但微信所有block操作都“静悄悄”——对方不会收到“你被屏蔽了”的通知,哪怕拉黑,他也只看到“消息拒收”,猜不到是被拉黑还是你没网,这种“含蓄”,就是给熟人社交留体面。
▎3. 从“社交”到“生活”:绑定太多服务
微信里有交通卡、社保卡、医院挂号记录…这些和生活强相关的功能,决定了它不能像陌生人社交平台那样“说断就断”,比如你拉黑小区团长,以后买水果咋办?所以功能设计得“可进可退”。
不想太“绝”?这些“温和版block”更适合熟人
不是所有人都想和对方“老死不相往来”,尤其是亲戚、老同学,用这些方法,既减少干扰,又不伤和气:
▎1. 朋友圈分组:发圈时“精准屏蔽”
把好友分成「家人」「同事」「老同学」等标签,发圈时选“不给XX标签看”,比如发加班吐槽,不给同事组看;发旅行照,不给催婚的亲戚组看,对方不会发现自己被分组,你也能自由表达。
▎2. 直接沟通:“哥,以后别发广告了行不?”
面对微商同学、总拉你砍价的邻居,直接说比偷偷屏蔽更省心,大部分人收到“别发了,我不买”的消息,都会识趣;要是对方还发,再设权限也不迟。
▎3. 设“好友标签+备注”:管理更高效
给好友打标签(广告党」「前任」「客户」),再备注“2023年没联系过”,下次清理通讯录时,优先处理这些标签的人,既不用立刻block,又能提醒自己“这人不重要”。
▎4. 用“看一看”替代朋友圈:减少关注
要是不想看某人类朋友圈,但又想保留联系,就少刷朋友圈,多刷「看一看」(基于兴趣推荐内容),眼不见心不烦,还不用动对方权限。
微信里的“block”功能,本质是「社交过滤器」——帮你把消耗情绪、浪费时间的关系筛出去,把舒服的、有价值的留在身边,不用觉得“用block就是小心眼”,成年人的社交本来就该“趋乐避苦”。
关键是「选对操作+想清楚目的」:暂时躲清净选消息免打扰、朋友圈分组;彻底断绝选拉黑+删除;和熟人留体面选直接沟通+分组可见,工具是死的,人是活的,用得顺手,微信才是你的“社交助手”,不是“社交负担”。
最后提醒一句:不管怎么block,别让社交焦虑绑架自己,朋友圈关了也能活,消息免打扰了天也不会塌,咱玩微信是为了开心,不是为了伺候通讯录里那几百号人~


网友回答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已有0人参与
发表评论: